属于患者家属的角色特征是

时间:2024-09-29 15:48:19
属于患者家属的角色特征是

属于患者家属的角色特征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医生一天接触的不是患者就是患者的家属,但是在患者家属的角色当中也是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特征,一起来看看了解一下属于患者家属的角色特征是。

  属于患者家属的角色特征是1

1)患者的角色

对于这一章来说,病人角色的不适应是什么?我们先巩固一下什么是病人的作用:帕森斯认为,社会成员的健康水平是其功能发挥的必要条件,而疾病是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生病也属于一种社会角色,也就是病人的角色。

(二)患者角色适应不良:是指患者不能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的过程。

常见的角色失调如下:

1.角色行为缺失:患者未能进入患者角色,不承认自己是患者。虽然医生已经对疾病做出了诊断,但是患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病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患者。

因为生病意味着社会功能的下降,而且关系到上学、就业、婚姻等个人利益。,患者不愿意接受患者的角色;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会利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心理压力,医护人员也不容易配合这类患者。

2.角色-行为冲突:当一个人集中于各种社会职位和角色时,发生在他自身内部的冲突从一个健康的人变成了一个病人。如果患者不能从自己平时的社会角色行为中进入患者的角色,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就会引起心理冲突,患者往往表现出焦虑、愤怒、烦恼、困惑和悲伤。

3.角色行为下降:个体进入患者角色后,由于某种原因,承担了本应被免除的社会角色责任,放弃患者角色而承担其他角色。例如,一位生病住院的'母亲决心离开医院去照顾她生病的孩子,不管她的健康状况如何。

4.角色行为强化:随着身体的恢复,患者的角色行为也要转化为正常的社会角色行为。如果这种转化受到阻碍,个体“满足”于患者角色的现状,角色的行为与其躯体症状不符,过度表达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失望和担忧,行为表现出强烈的退缩和依赖,这就是患者角色行为的强化。

5.角色行为异常:这是患者角色适应的一种特殊类型。患者无法承受疾病或不治之症带来的挫败感和压力,对患者的角色感到厌烦、悲观和绝望,从而导致行为异常。多见于长期住院的慢性病患者或治疗困难的患者。

  属于患者家属的角色特征是2

患者角色的适应不良大致有5种类型。

1、角色行为缺如-- 即患者未能进入角色。虽然医生诊断为有病,但本人否认自己有病,根本没有或不愿意识到自己是患者。

2、角色冲突同--- 一个体常常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当患病并需要从其他角色转化为患者角色时,患者一时难以实现角色适应。

3、角色行为减退--- 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更强烈的情感需要,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及的活动,表现出对病、伤的考虑不充分或不够重视,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

4、角色行为强化--- 由于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患者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慌不安,安心于已适应的`患者角色现状。或者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小病大养。

5、角色行为异常--- 患者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等不良心境的影响导致行为异常,如对医务人员的攻击性言行,病态固执、抑郁、厌世、以至自杀等。

医护人员每天接诊大量患者,特别是公立医院接诊量大,在面对患者时,应该时刻重视与患者的沟通,患者在医事方面是业余的,甚至在交流中提出很多业余的问题,甚至挑战到医生的专业知识。

患者是有社会关系的。如果缺乏患者配合,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所产生的医患矛盾,和负面口碑传播,特别是对民营医院、诊所、乃至医生个人,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Parsons T)在其所著《社会制度》一书将病人角色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

1、病人可以从常态时担负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即不能期望病人做正常工作,或履行他们做父母、丈夫或妻子的指责。

2、病人对其陷入疾病状态没有任何责任,一般认为患病是不以病人意志为转移的事,并且病人对生病状态无能为力,不能期望病人“控制自己”和依靠自己单方面的意志、决心恢复健康。病人需要,并且也有资格获得照顾。

3、病人应该立求痊愈:疾病常使病人处于不适、痛苦甚至死亡的极度紧张状态中,因此大多数病患希望早日康复,并为之努力。

4、病人应该寻求医疗上的帮助,通常是医护人员的帮助,并应在试图恢复健康的过程中与医护合作。

  属于患者家属的角色特征是3

一、病人角色的行为特征

病人角色的行为特征主要指病人经常表现、反应所具有的相似或共同特征。

(一)原有角色退位

指个体的“病人角色”获得优势或主导地位后,其原有角色退至次要、服从的地位。例如,病人为诊治疾病不得不迫使原有社会角色暂时退居其次,甚至完全以病人角色取代原有角色。

(二)自制能力减弱

病人被人们视为遭遇不幸、需要同情与呵护的弱势人群。个体一旦获得病人身份,便获得了更多关注、体谅、包容。病人大多持“疾病超出个人意志所控制范畴”的观点,加之疾病所致身心失衡、情绪多变等,易产生对医护人员、亲友的依赖,适应、自我调控能力等均呈不同程度下降。

(三)求助愿望增强

无论健康时多么自尊、好强、独立,疾病状态下很少有个体能独自排遣病痛,求助他人的愿望显著增强,如表现为主观夸大困难或困境,怀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他人相助等。

(四)康复动机强烈

面对疾病造成的身心危害和损伤,强烈的康复动机易导致病人“病急乱投医”,有人道听途说地选择康复捷径,结果却“欲速则不达”。例如,有大手术后病人,只知道补充营养的重要,却不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甚至违反进食规律,导致术后并发症等严重损害健康的结果。

(五)合作意愿加强

个体进入病人角色,归属、取道他人等需要均可强化病人人际合作的意愿;历经病人角色者则视良好人际合作为身心康复的适宜氛围,大多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诊治疾病。

二、病人的就医行为

“病人的就医行为”,长期被表述为“病人的求医行为”,虽一字之差,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理念。随着时代发展,“以病人为中心”将成为最核心的医疗理念之一,

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将以“服务病人”的理念赢得众多病人的信任,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与优势。了解病人就医行为的常见类型、影响因素,是医护人员更好地服务病人的前提。

(一)病人就医行为的.基本类型

就医行为,指个体感到身体不适、有“病感”或出现某种症状,主动请求医疗机构或医护人员给予帮助的行为。病人的就医动机和行为,

事关其能否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积极参与疾病诊治。一般认为,病人的就医行为大致可分为:主动就医行为、被动就医行为、强制就医行为。

被动就医或被强制就医者的疾病诊治主观能动性、与医护人员的合作不及主动就医者。了解并区分病人的就医行为,可指导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针对性帮助,确保每个病人获得及时、恰当的疾病诊治。

(二)病人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系统地分析病人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对引导病人的适当就医行为具积极意义。病人就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疾病认知 疾病认知适当与否,是影响病人就医行为的最主要原因。病人对其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及康复进程等信息的掌握,是其疾病认知的主要内涵。

“病情严重但预后良好”的疾病认知,通常可促使病人主动积极就医;而“病情较轻但预后不好或康复进程过长”等疾病认知,则可能导致病人及亲属的消极就医行为。

2、就医条件 就医条件与人们的就医期望吻合与否,也是引发相应就医动机及行为的前提。病人的就医条件,主要包括其就医场所的行医理念、医疗设施、医疗水平、交通状况等。

一般地说,行医理念越贴近病人,医疗设施越先进,医疗水平越高,通往医疗机构的交通条件越便捷,越易激发病人的就医动机,促成病人的就医行为。

3、就医经历 病人的就医经历对其就医行为多产生继发性影响,尤以首次或急危重情形下的就医经历,对病人日后的就医行为影响重大。

就医经历主要与病人对其曾经就医的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有关。例如,疾病诊治疗效如何?有否有创性特殊检查所留下的深刻伤痛记忆等。

一般既往就医满意度高者,日后大多持积极就医动机与行为;既往就医经历有较强挫折感者,日后易导致消极就医行为。例如,某个体对有创检查留下深刻痛苦体验,日后很可能因惧怕有创检查而放弃就医。

4、就医经费 就医经费对病人就医行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医疗费用高低、就医个体所承担的经费支付比例、人们对医疗经费的价值认同等。

一般有医疗保险、无需承担高额医疗经费者的就医行为较主动;而无医疗保险、需自行承担高额费用、不能对所支付费用产生价值认同的个体,其就医行为大多比较消极。

尤其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相当部分病人因无法适应从享有全额医疗保险到必须自己承担一定就医经费等变化,其就医行为可能从既往的主动就医行为模式,转为较被动就医行为模式。

《属于患者家属的角色特征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