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散文读后感1读秋雨的书,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加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风土人情。
秋雨的心是年轻的,却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因为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是沧桑的,他对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尽全力保护但却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运也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
第一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他的思牵千载,行云流水的记录,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是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着作,如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大为浮浅,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决心来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许多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是最重要的。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非常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散文读后感2席慕容的文章和诗歌总会让人心情宁静或是带上少女莲花般淡淡的轻愁,就如她的那首《一棵开花的树》中“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候。看似淡淡的语气,却包含了浓浓的情感,如果那棵树有自己的意识的'话,我想那应该是它心底最美好的愿望了吧。一本书,一首诗,读的人不同感受也不尽相同。关于这首诗席慕容自己的说法却和大多数人所理解的不同,她说:“这是我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我在替它发声。”至于有些人把作品解读成“女孩子站在那里等男孩子看她”的情诗,她表示“有点犹疑”。但她同时声明,“诗人的解读只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读者的解释也有权威性。”
当青春娇艳的花朵绽开了深藏红颜的时候,总是期待有人能在此时看见,最好那个人是自己心中所想的人,或命中所定之人。没有谁会喜欢红颜空逝,在宿命中独自徘徊,一觉醒来伴随着你的只有那雨后零落了的花,无限孤单,却又苦于无人欣赏。“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多么震撼人心的决心,多少人曾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来了又还,我们是否想过要努力留下谁?多少事在我们生命之中不曾留下多少记忆,为此我们是否曾想过要努力争取不要留有遗憾,不要在生命的最后蓦然回首却发现没有任何美好的回忆可供留念,徒留一句叹息和四个字―不过如此!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植在离别后的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终必成空。”这句诗出自她的另一首诗《送别》,犹记得那时看完后不由得端起手边早已凉了的茶水喝了一口,那茶来的比以往要苦涩,离别总是会让人遗憾和伤感,作者错过了某些东西,首先感到的是后悔和遗憾,但作者善于调节自己的的心情,所以最后说道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不管是自我安慰还是看透,总归是很有效的调节了自己的心态。如今的我们总是容易沉迷于一件事,一种情绪,一个人。不知是忘了将自己从中抽身,还是不想,不愿,以至于生活总是浑浑噩噩,并且这种生活看似永无终点!然后继续着一次又一次的错过。
席慕容的诗总是给了我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不止一首《一棵开花的树》或《离别》有时候独自品味这份苦涩也别有一番风味。于她的作品我最后依然想写词一首,以舒胸臆:秋心为愁,好梦留时,难度。
散文读后感3如花 吴箫旸 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花,每个人也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的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的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而奔波的时候,连自已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去倾听花的诉说? 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就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
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摘自1997《读者》 初读这篇散文,是在遥远的1997年,它曾让年少的我为之感动了许久,但却说不出为何而感,感从何来,只是一些零碎的,只能意会的感悟。 转瞬间近6年过去了,只如夜间一声短促的轻叹,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依旧迷惘。在书箱的最底层又发现了这篇业已尘封的散文,却激起了心中如潮般的思绪。物是人非,真的是物是人非。文章依旧是当年的文章,人却已不再是当年的人,已苍老的心境再也无法重回当年。 希望如花,生命如花,坚强而又脆弱。
为了一个如花般的梦想付出了近五年的光阴,给予了生命中极大的热忱,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可以重新选择的机会;时而豪情万丈,时而又心灰意冷。可是时至今日,梦想依然还是梦想,依然如镜花水月般的美丽诱人却又可望而不可及。 镜花水月,或许这世界本就是镜花水月。既如此,人生苦短,又何必如此 ……此处隐藏8758个字……不失情感的流露和真诚的诉说。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觉得周国平之所以能成大家,在于他思考的比我们多,比我们深。正因为他研究哲学,所以他对这个世界,对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总会习惯性的思考,感悟,甚至从中总结出我们想不到但读到却又觉得十分在理,感同身受的道理,亦或是观点。有时候读到某一段话,会惊讶,诧异,会觉得:诶,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过这样的感受,可为什么我没有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没有进阶的思考呢?也会惊叹,原来自己那样做是有原因的',居然还有这样的哲理蕴藏在其中。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哲学家们的思想,更佩服他们能将这样的思考转化为发人深省的文字,让人们的思想得以交流,得以进步和发展。
为什么说佩服他们能够将思想转化为文字?相信你我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想和别人表达一种情绪,或一种感觉,亦或是一件事的意义,有时我们总会觉得词穷,所以我们会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话来一笔带过,掩盖我们在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文字时的无能为力。作为一名大师,周国平能将自己的思考注入文字,并使它有感情,而不是一味枯燥地呈现出来。这些文字里有他的真实经历,亲身感受和切心体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的文字那么有说服力,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赞同。又或是在某时,读到某个段落,就像看到了自己,就像在检讨、反思自己。
充满哲学性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在从中看到自己,看清自己的同时,也能够看到整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有人说,这个世上最难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但在读《周国品散文》的时候,尽管读的是别人的思考和想法,但我没有任何被强加的感觉。我所有的感受反而是觉得周国平真的非常的了不起,它能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让你被潜移默化地接受他的思想,认同他的思考,赞赏他对世界的认识与价值观。相比那些令人反感的说教,周国平的文字虽然是在说理,但在读者看来并没有距离感,也不会觉得倦意重重,反而是像找到可以聊天的知音,可以互诉心肠的朋友,可以依赖的精神依托。
这本书,教会了我思考。思考的方式,思考的原则,思考的深度,其实都是有自己决定的。我们应该学会这样的思考,学会将思考这样无形的东西化为有形的存在,学会感悟,学会将思考倾注于文字,更理性,认真的生活。
散文读后感14回望历史,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是多么的有名,直至今天,人们都不绝赞口,世世代代杰出的散文家,小说家…是多么的了不起,他们为后人谱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冰心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冰心的散文是很有名的,可我们读过多少?又了解多少呢?
冰心的《回忆》,写的是那么的`简洁,优雅。是啊!拥有一份美好的回忆,可以让人在痛苦中找到依靠,拥有一份美好的回忆,可以让人在雨后看到七色的虹。
冰心童年的《梦》,应该是很纯真吧!也许是与时代有关系,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又何尝没有童年的梦呢?每个人追梦的方式都不相同,有的是依靠父母,有的是想靠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一生,有的想轰轰烈烈,也有的想平平淡淡…而我?也许就与其他人不相同吧!童年的我,希望自己可以长大一点,长高一点,到了少年,好羡慕正在度过童年的人,可以自由放荡,可以感受不同风格,跟着朝流走,可以无拘无束过着
“美妙”的学生时代生活,而现在的我,没有了人生方向,在人群中被挤得东倒西歪,每个人都想让我靠学习来改变一生,可我不赞同,我并不能否认学习没有用,可我知道大学过后没有工作的人到处都是。在我们这个年龄,谁不爱看偶像剧呢?而我常常幻想拥有电视里的人生,如果我能像他们一样那该有多好啊!可电视必竟是电视,幻想还是幻想,学生还是要学习的呀?
冰心笔下的《成功的花》是写给中国国家女排球队员的一封信描写了她们历经千锤百炼,克服千辛万苦而获得的道路,是啊!没有付出,哪里来的回报呢?风雨过后,彩虹必然会出现,冰心《成功的花》号召着人们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打不倒自己,胜利就在前方!
冰心的《当教师的快乐》,也许吧!老师是多么纯真的称号,老师是多么的伟大,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好学生,老师是多么的让人爱戴,老师又是多么的平凡,没有一点私心,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所以有人把老师比作红烛,文秘网,大树,雨点,杨柳…而老师在我眼里就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地,而我们就是上面的野花,杂草,粮食…为尊敬的老师呐喊∶“老师,谢谢!”
…
古人是多么的伟大,他们是中国脚下的石头,为中国走向光荣和繁荣打开光明的道路,而现在的我们和过去相比,反而显得是那么的藐小,让我们为中国打造更美好的明天吧
散文读后感15“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途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斗争,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神秘的时间,一年一年的,一月一月的,一日一日的,一时一时的,一分一分的,一秒一秒的逼近你。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感受不到她的呼吸。然而,你的确渐渐地在改变着。那仿佛是一朝一夕的时,你就这么渐渐老了下来。眼神迷茫了,思绪混乱了,口中喃喃地,不知在诉说着昨天,今天还是明天的事。你说,造物主骗人的手段,莫如斯。我说,命运弄人的手段,亦莫如斯。渐是不留任何痕迹的。它蒙住了你的双眼,让你在黑暗里暂时沉沦,但当你睁开眼,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于是你欣慰了,认为在这极其细微的渐中没有错过什么。然后你沉迷了,沉迷在这一闭一睁的小游戏中。渐渐的,当你第N次睁开眼时,发现眼前的世界与N次睁眼前不太相同。遂渐渐迟疑,渐渐迷离,渐渐丧失了自己,而口中喃喃的`却都是命运弄人。你说人生是由“渐”维持的。我曾多次凝视那些老妇想象着她们年轻时的容貌。但面对这苍老的容颜,我很难想象她们昨日的年轻貌美。那些皱纹留着岁月的痕迹,如此的沧桑。但这些拖着蹒跚步履的妇人们的确有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般自信的昨天,而渐渐地,一切都成了过去。渐渐地头上长出了白发,渐渐地脸上爬满了皱纹,渐渐地沉浸在对昨天的回忆中。看着这些经历过无数个渐渐的妇人们,我想我也终究会走到这一步的吧。心酸楚地痛着,不由地想起那首《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确,正如你说,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渐渐地,夕陽落山。渐渐地,残月高挂。渐渐地,寒山寺的钟声响起。渐渐地,钟声飘到客船。钟声响着,在安静的夜里,渐渐地,不知又有多少个“渐渐”逝去。其实“渐”并不廉价。正如你所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