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我们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有小孩子的,很多时候我们也是需要给小孩一些有效的教育方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解一下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是。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让受教育者具备“自由而中和”的人生态度与社会价值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我潜能与社会作用,也才能实现全人类自由而中和的生活一生的最高境界。所以:
第一:教育除了完成学习和应用前人已有的所有的知识之外,更多的是要自由地去发现未知世界,这是教育要承担的一种自由,如教育没有了这种自由,
人类是不会发展的。所以教育的终极是要让人类对更大的未知世界、宇宙自然、人类自身进行具备自由探索的能力与条件。
第二:教育要实现人的思想及精神的高度自由,要让人类最终都具有自由的意识和权利,当这种思想意识和个人权利得到个体的一种自觉并践行,
同时也认可对社会群体的制约也是为了个体的自由而服务应必须的思想,这样人类就真正的互相理解,也就全都有了自由,并相处中和了。
第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人生一切的中和,不能让任何人为任何事走向极端或偏于其一,中和的思想与中和的行为,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也就是中国儒学所倡之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也物育焉!正是这个思想,只有具备了中和的思想,一切才能正常合理的按自然规律运行而不失序。
这是中国古人对人类的最伟大的思想贡献。如果说人们对生活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安居乐业的`话,那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和的。
第四:当自由与中和能聚于一身,则是人类的最高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但人的天性中的劣性及社会现实的与自然及人类之间的斗争,都会使人类把自由与中和这两个最伟大的东西丢失了,
而且在各种因素的迫使下,人类的行为与这两者总是相去太远。过多的血的教训都不能使人走上自由与中和的道路与生活。所以教育就有了用场了。只有教育也才能实现自由与中和
第五:教育本身也需要自由与中和,当教育没有了自由,只能服务于某一种事物或者为了达到让人成为某种状态时,教育就会走向极端,
教育也就不自由了,没有自由的教育也就培养不出能发现更大的自由世界的自由能力,无论思想还是行为都会受制受限,有些来自于外界的受限,更多的还会来自于自身的束缚。也就限制了人类的想象力。
01,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教育首先它是一种自我认识的体现,我们要认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主观的评价,有客观的评价,其次不应该扭曲自己的特征,不应该夸大自己的优点,也不应该缩小自己的缺点。
要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并且知道自己的行为因素将会又付出什么。积极的自我态度和自我认识,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完美,
认识自己的短处,认识自己的长处,在总体上面认可自己,接纳自己,而且要对自己抱有一定的希望,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一个人。
02,客观的感观世界,建立人际关系
能够从别人的言语和行为中能够感知他人是个什么样的性格,而且能够感觉到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我们要理解他人要理看到对方的一个看法和态度。
如果一味的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就没有办法建立人际关系,对人的态度和人际交往技能,都有助于自己人际关系的提升。我们要客观的去感受这个世界,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圈子。
03,对生活热爱的人
交流的目的则是培养一个人对生活又有热爱之情,这便表现在心理是健康的,而且它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对家庭是热情的。在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
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理解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最好可以有感恩的心态,对生活足够的热爱。我们发现不少的人总是用消极的观点去看待这个世界其实是不正确的,
只有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够有一番精彩的人生。未来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的磕磕绊绊,只有那些对生活热爱的人,他们才能够真正的走出来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04,有效的解决问题
最初我们理解教育的是教书育人,其实教育的.目的更在于有效的可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当然工作中的问题也是我们通过教育而得知的,
人们希望在受教育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心智提高。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是很优秀的,而教育的目的只是把一个人培养的更加的优秀,学习任何知识都没有问题,他们可以提高我们对社会的认知。
1.古代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天”是指宇宙最高的抽象本体,同时又是一切价值的源头。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几句话把古人教育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2.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圣贤之人
传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圣贤之人。这种圣贤之人既能克己复礼,独善其身,又能推己及人,兼济天下。中国的思想家和道德家们大多以“圣人”的后继者自许,
道德培养也因此成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韩愈以“道统”的继承者自命;宋明理学家们向往的是“孔颜乐处”。
他们也都着重培养气节和操守,主张发奋立志与自我节制的结合,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抱负自我砥砺。这种教育的理想目标经常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但前者又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
3.教育讲究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观察学生的水平来进行教导:“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智力、性格都存在着差异,教育应以学生的不同才能和特长作为依据。
《论语》中子张、子路、子夏、子贡、仲弓都曾向孔子“问政”,孔子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个性予以解答,表现出对不同个性的宽容和尊重。孟子也非常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
庄子则主张顺其自然,“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在他看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才能终得其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