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实施的互动教育和训练,家庭环境、家庭气氛、父母言行和子女成长产生的潜移默化和熏陶。下面来了解如何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家长应该如何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1、刻意妆扮孩子害处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化妆打扮无可非议。作为尚小的孩子上幼儿院或上学去,实在不宜浓妆艳抹化妆打扮,就连高超的淡妆也不需要。
一是任何高档的化妆品与化妆术对儿童少年稚嫩的皮肤和肌体都有害;二是孩子的一切贵在天真,美在自然,化妆打扮对纯洁无暇的心灵是一种污染。
不化妆打扮决不是不注意孩子的衣着服饰,也决不是让孩子破衣烂衫、篷头垢面。对孩子的打扮要整洁大方朴实,淡雅优美舒适,力求方便简单,不赶时髦,不有意追求明牌。
2、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顽皮。
认为顽皮的孩子聪明伶俐,易成才。实际难成才。顽皮的孩子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组织纪律性差,缺乏自尊心和上进心,不容易说服教育,这同好学习、好奇心胜、好提问题好动脑筋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孩子。
让孩子好学好动,不等于让孩子顽皮不听话,不要以为顽皮是孩子的天性,等长大就好了,因此放任自流,护短偏爱。
3、金钱取代不了教育。
以金钱取代教育,用金钱刺激的办法教育孩子,只能让孩子逐渐养成贪财爱、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恶习,丢掉自主自立等最可贵的精神品德。
家长随便无限制地给孩子金钱,对孩子百依百顺,表面看来是爱孩子,实际是害了孩子,在孩子幼小心灵上注入“金钱万能”“唯金钱之命是从”的恶劣习性。
4、“贿赂”孩子害处多。
用金钱和物质来刺激和诱惑孩子去做本该应做的事情是有百害无一益。倒垃圾、搞家务、努力学习等,这本该是孩子通常应做的事,让孩子们从事这些劳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深知这些是自己神圣的任务必须完美地去完成。
然儿用金钱做诱饵,既加深孩子贪钱、贪财的欲望,将来容易走向犯罪道路,还减弱孩子的学习动力,偏离了正常人格,害了孩子一生,其过大也。
5、正确看待夸张地赞美。
家长最喜欢听别人赞美自己孩子的话,不愿意听批评的意见。孩子也一样,大大地去表现别人赞美过的事或重复赞美过的行为。但是不得当的夸张和赞美反会引来相反效果。
大多的赞美是出于礼貌、交际的需要,因此很大成分是虚假的外交词令,不要随便进入虚惘的自我陶醉、自我安慰自我欣赏的华而不实的怪圈不能自拔,这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极为不利。因为这样,家长与孩子都认为很不错了,放松奋斗,碍于改正错误,贻误孩子的成长。
(一)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二)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三)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四)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禁忌
1、孩子不听话教育之分析原因
很多孩子不听话有时候和家长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家长应该要分析为什么宝宝不听话,比如了解孩子心理受了什么委屈,是不是自己什么事误会孩子了,或者是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了等等,要让孩子释放心理的委屈。
也有些孩子闹脾气是因为生病不舒服,而家长没有意识到,还凶孩子,这样孩子就会特别不听话。所以家长应该要耐心诱导,不能和孩子僵持着,也不能就满足了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2、孩子不听话教育之转移注意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而且会比较固执,说不要就不要,不然就会闹。此时家长应该要尝试耐心的说服,如果实在说服不了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做点其他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等以后孩子不那么固执了,再重新说,那样就会比较有效果。
3、孩子不听话教育之立下规矩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与家长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我们家长要切记
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如上街购物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
家长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不听话。例如,“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