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什么都不听怎么办,孩子的心理世界是封闭的,必须要打开孩子的心扉才能够明白孩子所想,孩子在某个阶段的时候就会特别叛逆,下面分享孩子说什么都不听怎么办。
第一点、减少唠叨
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大人,可能都会烦别人唠叨,听着别人唠叨自己也会很着急,特别是对于一些孩子来讲,父母的唠叨可能就像是催眠曲一样,很难静下心来听父母讲了什么。
因此,如果家长想要跟孩子讲些什么,说重点就好,尽量不要重复某句话或者某观点,这样会给孩子一种喋喋不休的感觉。
孩子本身就是个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的生物,又或者孩子的性格从小就很暴躁,那么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孩子讨厌听父母讲话,于是便有了现在许多家长都在意的问题、孩子不听话。
我们总是会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听话”的标签,但其实有些时候并不是孩子本身不爱听话,而是家长的唠叨让孩子变得不那么想听话。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先做好自己,做好一个好家长的角色。
第二点、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沟通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桥梁,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能够让孩子和家长建立好的感情,当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时,能够有效明白孩子所想。
我有个朋友,她对孩子的态度总是很平和,平时很少与孩子吵闹,跟孩子沟通也做得很及时,因此孩子和她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像是知心朋友一般。
交流对于感情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讲,交流能够软化孩子逆反的心,能够有效帮助宝妈们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第三点、多带孩子玩耍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时刻保持好心情,而对于孩子来讲,玩耍就是保持好心情的最好方法,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因此无论是户外玩耍、亲子活动还是自己一个人,都能够玩的十分起劲儿。
当孩子处于心情愉悦的状态时,孩子就会变得更加随和,也会减少孩子发脾气的几率。当孩子长期处于一个愉悦的状态时,那么孩子就会很少发脾气,与家长也能够用平和的态度去相处,面对与家长的话也没有那么反感。
第四点、讲话时要伴随着幽默语气
有许多孩子之所以反感父母讲话,是因为父母的话语中比较枯燥无味,所以孩子就会不愿意听,因此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多带一点幽默之感。
比如、跟孩子讲话时保持笑容,或者做一些搞笑的表情,也可以适当的穿插一些笑话,以此来活跃气氛。
当孩子长时间处于幽默的气氛中时,孩子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养成幽默的性格,对以后的人际交往也更有益处。
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态度,当孩子的态度出现偏差时,家长一定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语气态度,再去规范孩子的态度。
一、孩子乱发脾气
试试“面壁思过 ” 在超市里,孩子要买玩具汽车,因为家里很多玩具汽车你不愿再买,孩子便不停的尖叫、嚎哭,就算你让孩子别闹了,孩子也停不下来 ,甚至打你、踢你、扔东西。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让孩子“面壁思过 ”。你可能会说,这个办法我又不是没试过,对我家孩子根本不管用。
那我们该怎么执行“面壁思过”呢 ?首先,我们要选 择合适的地点。这个地点必须完全看不到刺激因素,远离孩子的日常生活地点,比如房间角落、过道上、台阶上、椅子上或沙发上等。
其次,要选择充裕的时间。你要挑一个没有来客、没有干扰,准备时刻关注孩子,直到处罚结束。
二、孩子外出爱撒泼
事先“约法三章” 孩子外出撒泼闹人的现象很普遍,也更挑战家长的耐心,最重要的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因素是孩子习惯了在家时的规矩,到了外面会感到无所适从,而很多公共场所的环境本身就没有定规矩 , 孩子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比如“我在这里可以跑多快呢 ?”“架子上的东西有哪些我能碰呢? ”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在很多公共场合中,孩子直接面对的刺激因素更多。嘈杂的声音、好看的玩具,都在吸引着孩子的眼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当所有的事物摆在小家伙面前时,他会受到孤独的刺激, 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就大大降低了。
而带孩子外出走亲戚,同样要定好规矩。比如去亲戚家串门时,孩子可能会发现 在自己家里被允许的事,在亲戚家里却被禁止,这对孩子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 。
三、先提醒后执行
叫孩子放下玩具很省心晚餐时间到了,南希正在客厅看动画片,爸爸已经喊了几遍吃饭,南希却不搭理, 一直看着电视。爸爸按捺不住自己的气愤,将南希抱到了餐桌上,结果一不小心 餐具全掉到地上,南希却一个劲儿直哭。
为什么南希不愿意从电视中走出来去吃饭呢? 其实这种事情对我们大人来说也很常见 ,大人会有理性思考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而孩子却没有 。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爸爸没有停下手中的事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没有给孩子讲清后果, 结果导致父女俩情绪都失控了 。
影响教育孩子效果的三要素
在谈三要素之前,父母首先要理解一个问题,教育孩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方面输出的过程。不是说父母教育孩子,就只有父母影响孩子,而孩子不会影响父母,这是不对的。
举个例子。
对于天性比较乖的孩子,父母在面对这样的孩子时,心情就会比较好,教育的时候就会更加耐心。相反,当孩子比较调皮捣蛋的时候,父母就容易失去耐心,对孩子批评打骂。
所以教育孩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双向影响的过程。
在理解这一概念后,我们就能推导出影响教育效果的三要素。
第一要素、父母
父母的学识、智商、认知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孩子时,同样的问题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方式当然就对孩子产生了不同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孩子算数。
如果父母学过孩子的认知发展,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规律,那么他在教育孩子时,就会设计适合孩子学习的难度。适宜的难度既可以让孩子快速的掌握知识,又不至于太难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可以培养孩子自信心。
相反,如果父母什么都不懂,那么父母可能就会教授超过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识。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觉得自己怎么学都不会,就会觉得自己笨,自信心受到打击,变得自卑。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因为总是教不会,脾气变得暴躁,批评打骂孩子,进一步打击孩子自信心。
第二要素、孩子
儿童的智力、性格等自身特质决定了他们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不同孩子同样的问题,不可能用同样的方式都能解决。即使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他们也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举个简单例子。
有的孩子比较坚强,心理素质强,父母的轻微的言语批评可能引不起孩子重视,因此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就需要父母强化惩罚的力度;而有的孩子比较敏感,父母只要略微提醒,孩子就能及时改正,如果过度惩罚反而会伤害孩子自尊心。
如果父母认识不到孩子的不同,网上学了一种育儿方法觉得很好,然后就生搬硬套到自己孩子身上,有时候不仅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有可能会有副作用。
第三要素、父母跟孩子的.关系
最后一个影响父母教育孩子效果的因素是双方之间的关系。
和父母关系融洽的孩子通常有信心解决困难的问题,无论是单独处理还是和陌生人在一起时都会如此。因为过往的经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会被接受和支持,因此没有心理负担,更加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
而缺乏这种安全感的孩子则会缺乏这样的信心。因为他们过去的经历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只会遭到忽视或否定。他们在行为做事时就会担心自己做错或做不好,会被批评打骂,因此他们很难专心、集中精力的积极解决问题。
父母、孩子和双方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共同决定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效果。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带动其它两个环节出现变化。
文档为doc格式